以丑为美吗?
闵文华
今年寒假我所带的一届学生搞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一个学生鼓足了勇气对我说:“老师,有一个问题在我心里憋了很久,我一直不好意思问。”
“什么问题;你现在还怕老师吗?”我开玩笑地问。
“我们在做学生时,总感觉你的审美观不一样,好像更喜欢那些长相普通甚至有些差的同学,而对那长得好的同学却关心得较少,是不是这样?”
我微笑地看着他,并没有立即回答。
后来,我在一个合适的场合,向那个提问的和那些自己已经成为了老师的学生解释了我当初的言行。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现象叫马太效应。它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还要夺过来。这种效应在社会各个领域经常出现,教育也不例外。所谓的美女,已经是万千钟爱于一身了,如果老师再在班上表现得更关注她,喜爱她,经常表扬的,赞美她,她有可能找不到北,从而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所谓的丑女,她知道自己不占优势,如果老师又冷漠她,放弃她,从来不关心她,她心里会更感到失落,无助,从而自尊心受打击,自暴自弃。而对于整个班级的同学们来说,他们会说老师太偏心,从而会加剧同学们这间的矛盾,影响班级的凝聚力,损害班级团结向上的氛围。难道老师看不出谁美谁丑吗?或者说以丑为美吗?你们要知道作为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手心手背是肉,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当初教师不采取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你们班上还会像现在这样同学关系融洽和谐,像现在这样对老师热情尊重吗?
噢,原来如此。学生们纷纷表示又接受了一次教育,那些当教师的学生当即表示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工作实践中去。
人生得以如此,复夫何求?
2013.7.25